在國家新醫改啟動5年以來,公立醫院改革始終處于“進進退退”的狀態,在其關鍵領域“取消藥品加成”方面雖有政策推動,但在實際操作中仍不理想。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擴大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2014年公立醫院改革有望繼續深化,取消藥品加成的進度將加速。金融投資報記者近日了解到,作為公立醫院改革的過渡路徑,“藥房托管”將成為重要突破口。
藥房托管是指醫院將藥房的經營權或者物流配送聯同招標采購權全部交給一家藥企負責,其核心為切斷藥品銷售環節的利益鏈條,引入社會資本辦醫。一旦這一過渡模式走到臺前,由此催生的市場規;蜻_數千億元。
現狀:
藥房托管僅是過渡模式
藥房托管最早于2001年啟動,至今已逾10年,期間由于公立醫院各種利益牽扯幾度擱置,開展藥房托管的地區和醫院也因在大環境和政策走向方面不明朗效果不一,托管試點改革漸成雞肋。
2009年新醫改啟動以來,政府雖然建立了基本覆蓋全國的醫療保障體系,但在供給端的改革嚴重滯后,導致醫療供需失衡,看病難、看病貴的局面未有好轉,藥房托管這一針對供給端的改革方案被重提。“政府的基本思路是公立醫院回歸公益本質滿足基本醫療需求,同時引入社會資本提供補充醫療服務滿足多元化的需求”,有專家告訴記者,“2014年我國將繼續推動公立醫院的改革和鼓勵社會資本辦醫,藥房托管是重要突破口。”
據了解,隨著醫改推進、醫藥分開、藥品零加成后,藥品成為醫院的成本中心。從利益看,醫院有動力進行藥房托管,模式上既有純粹的藥品經營權的外包,也有類似上藥在東方醫院做的藥品物流外包。
申銀萬國的一份研報指出,只有首先切斷醫院與藥品銷售之間的直接利益聯系,政府才有可能去推動下一步醫改,包括提高診療服務定價、公立醫院改革和社會化、醫生薪酬體系陽光化等。
有接近醫療系統的人士告訴記者,“藥房托管企業主要利潤來源是靠壓低藥品采購成本,既可以擠壓藥品水分,又可以減少政府投入。”這意味著,藥房經營權托管仍是目前醫療改革發展過程中的一種過渡方式,真正解決以藥養醫要基于公立醫院的綜合改革。
成都:
加快公立醫院醫藥分開
醫療改革的大背景和醫患矛盾加劇的現實,讓四川省的醫改步伐有望進一步提速。在日前召開的醫療系統系列會議上,“破除以藥養醫,2014年醫改將重心轉移到公立醫院改革”已成為與會者的共識。
據了解,四川早在2012年10月即正式啟動“取消以藥補醫”試點,并于2013年10月1日,在全省縣級公立醫院全面推開,今年將繼續全面推開縣級公立醫院取消藥品加成政策。
記者了解到,今年成都市新一輪醫藥改革的重點就是探索市級公立醫院醫藥分開,《成都市市級公立醫院醫藥分開改革實施方案》年內有望出臺,公立醫院藥房擬全部委托藥企經營。
成都市兒童?漆t院是四川較早開展藥房托管的醫院之一。記者了解到,該醫院的主要做法為:將藥房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所有權屬醫院,經營權屬托管公司;公開招標,供應商需滿足注冊資金在一千萬元以上,年藥品銷售額5億以上等多項條件;將醫院原來分散由26家藥品經銷公司配送的藥品集中由一家公司統一配送。
試點醫院主管單位,青羊區衛生局出具的一份評估報告指出,通過托管公司在藥品采購、配送、藥學服務等方面的集成服務,減少中間環節和流轉費用,降低采購成本;同時阻斷了醫院和藥品生產商、代理商之間的直接聯系,從根本上遏制了醫院藥品購銷中出現收受回扣、商業賄賂等不正之風。
有醫院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由于這次改革是“摸著石頭過河”,未來效果到底怎樣,還有待時間的檢驗。因此,醫院對醫藥公司的合作協議,也是一年一簽。若中標公司不能滿足醫院95%以上的供應量,或供應藥品經院方檢驗出不合格的,均視為合同違約并承擔違約責任。
前景:
市場份額達八千億
“藥房托管經過2012-2013年局部地區熱身,2014年很有可能成為各地區各大商業企業圈地式運動的競爭焦點。”國金證券醫藥行業分析師杜佐遠指出,醫藥商業第三次跑馬圈地運動風雨欲來,推動 “醫藥-醫療-衛生”產業鏈新秩序和效率效益提升,推動估值提升。
據商務部發布的《2012年藥品流通行業運行統計分析報告》數據,2012年全國藥品流通行業銷售總額達1.11萬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元。其中,藥品零售市場銷售總額達2225億元,同比增長16%,增幅回落4個百分點,而醫院藥房的市場份額接近80%,即存在超8000億元的“蛋糕”。
據了解,目前醫院終端占據藥品80%的銷售規模,是最大的藥品銷售終端(未來也將是醫療器械、耗材等銷售終端),拿下醫院藥房經營權,意味著掌握了主流醫藥銷售終端,托管企業的短期凈利潤率有望達到5%-13%。業內人士認為,隨著醫改的縱深發展,供給端改革是當下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