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規劃局回應市民建議稱:事關重大,恢復重建還在研究論證中
明朝 “蜀王府”,老百姓俗稱為 “皇城”,于康熙四年被改建為貢院。
門外的壩子被稱為“皇城壩”;蜀王府紅色的照壁,自清代至今,都叫紅照壁。有著3000余年建城史的成都,其文化標志性建筑一直受人關注。日前,有市民通過成都市規劃局官網建議“恢復重建成都文化標志性建筑——蜀王府(成都皇城)”,并稱相關部門之前已表態 “擬建蜀城”。成都市規劃局昨日正式回應稱,恢復重建一事還在認真的研究論證過程中。
記載 遙想當年堪與故宮媲美
蜀王府,即明代蜀藩王的府邸,位于今四川成都的四川科技館、天府廣場一帶,始建于1385年。北起東西御河,南到紅照壁,東至東華門,西達西華門,周長2500多米,面積38公頃多,其建筑可與北京故宮媲美。
雖為王府,它卻儼然有皇宮的巍峨氣派,故老百姓稱之為“皇城”。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得“皇城”徹底走向消亡。
3月11日,有市民通過成都市規劃局官網——成都規劃公眾平臺提出建議,“恢復重建成都文化標志性建筑——蜀王府(成都皇城)”,同時稱“皇城”是成都市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議 寄望未來恢復成都名片
在成都市規劃局官網的“回音壁”欄目里,可以看到這位沒有署名的市民建議的全內容。其中寫道:“成都皇城曾有小天安門之稱。成都之所以名為成都,其城市的整個布局,都是緊緊圍繞皇城來展開的……皇城一直是成都這座城市的心臟和靈魂,是不可替代的。”
這位市民還談起自己的往事。他寫道:“回憶起1968年拆毀的皇城,那些凝聚著上千年勞動智慧的大條石,是由糯米粘接的。當時人工拆不動,就開來推土機,結果一輛推土機還差點從城上掉下來,后又改用炸藥炸。”
這位市民認為,不管對皇城的評價如何,它都是歷史文化的見證和象征,是最好的成都文化名片。
回應 事關重大認真論證中
2011年,時任成都市文化局局長朱樹喜曾表示成都擬建蜀城,再現“皇城”風貌。
2011年12月,有媒體報道成都擬建蜀城,再現清貢院(俗稱“皇城”)建筑群。成都市規劃局、文化局和建委等部門正進行認真的前期論證,力爭盡快選好地址重建,展示成都文化底蘊。
現在已經是2014年了,規劃局方面卻一點相關消息都沒有?
對于該市民的反映,成都市規劃局建筑規劃管理處昨日正式回應稱,恢復重建蜀王府(成都皇城)事關重大,因此,需要本著對歷史負責的態度,精心策劃、精心研究。目前,恢復重建一事還在認真的研究論證過程中。
城市的根
成都之所以名為成都,其城市的整個布局,都是緊緊圍繞皇城來展開的。
記憶
那些凝聚著上千年勞動智慧的大條石,是由糯米粘接的。當時人工拆不動,就開來推土機,結果一輛推土機差點從城上掉下來,后又改用炸藥炸。
佐證
今人還專門為黃帝修陵園,昆明的金馬碧雞坊被全部修復,云陽縣長江邊的張飛廟也被整體搬遷了……這是為什么?皇城是歷史文化的見證和象征,是最好的成都文化名片。
■觀點
恢復也是“假古董”
早報訊(記者 顏雪)昨日,記者聯系到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王東杰,他簡要闡述了老皇城的起源。“應該說老皇城早期是和后蜀王朝有關,一般是從明代蜀王府開始算,清代是貢院,到了民國變為很多單位機構。”“貢院后來改成各種教育機構,其中就包括成都高等師范學院。后來四川高等學校與四川高等師范學校合并成立國立成都高等師范學校,到了民國30年,國立成都大學(微博)、國立成都師范大學、公立四川大學,三所學校合并成立國立四川大學。”王東杰說。
對于恢復重建老皇城的想法,王東杰不太樂觀。“這個不太現實,此前被拆除已經被破壞一次了,非?上А,F在恢復也是‘假古董’,專程‘拆掉的恢復’并沒有必要,而這又是一次破壞。”
■調檔
當年貢院一貌有檔案
在成都市檔案局仍然保存著關于老皇城的檔案,清代光緒20年(1894年)成都街道圖中老皇城清晰可見,當時作為貢院的老皇城可窺一貌。
其中里面的“天開文運”、“明遠樓”、“致公堂”、“清白堂”、“嚴肅堂”、“衡文堂”、“文昌宮”清晰可見。
2011
時任成都市文化局局長朱樹喜曾表示成都擬建蜀城,再現“皇城”風貌。
2011.12
有媒體報道稱:成都擬建蜀城,再現清貢院 (俗稱 “皇城”)建筑群,成都市規劃局、文化局和建委等部門正進行認真的前期論證,力爭盡快選好地址重建。
2014.3.11
成都市民咨詢成都市規劃局,重建“皇城”一事為何沒有消息了?
■天府早報(微博)記者 李慶 圖片來自書籍《成都市城市規劃與建設》